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汤姆生在总结科学发展的经验时曾经说过:“一切科学上的重大发展几乎都来自精确的量度,来自对许多数字的总结和明察秋毫的能力,而明察秋毫的能力则来自长期地孜孜不倦的研究。”为了进一步光大命理学,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质,在时间量上需要精确的量度。在四柱命理研究中,大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至此,我们仍然提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命理学中所有的时间量度都依赖于近代科学——天文学,而只有一个时间量,独立于近代天文学之外,有什么理由没有? 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太阳更重要更亲切的了。她代表着光明、温暖和希望,一切生命活动的维持与节奏莫不与太阳休戚相关,因此一门专门研究太阳活动与生物圈之间关系的边缘和交叉科学——太阳生物学逐渐兴起。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对生物圈中各种运动资料的积累和对太阳活动现象广泛深入的观察,人们才越来越关注太阳的周期性活动与整个生物圈千丝万缕的联系。太阳生物学的任务,就是要给现代以科学武器,帮助人们在普遍存在的宇宙作用下,用高层次的观点来研究全球生物圈的活动,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促进人类的发展进步。 欧洲最早约在161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在日面上看到了黑子,以后,又经过大约二百多年,德国天文爱好者施瓦贝,他每天都观测太阳并持之以恒的观察,研究整整40年!终于在1843年施瓦贝发现平均每隔11.2年左右太阳的变化有一次高峰,即黑子相对数有极大值,以及同时发生太阳各层大气中的一些其它活动,如光斑、谱斑、耀斑、日斑、日珥等也达到极盛,当太阳处于安静时,黑子也随之消声匿迹。后继的研究发展,与黑子变化相伴随着的磁场是极性交替变化的,如果这次形成黑子活动高峰的磁场是北极,那么下一个周期高峰时将由磁南极形成黑子,若按照黑子磁极性的变化,太阳活动的周期应为22年(也称海耳周期或磁周)。由于证据不充分,现在还不能使太阳活动周期性的问题得到圆满的解释。 太阳是巨大的天体,在质量上,太阳约为地球的三十三万倍。在体积上,太阳约为地球的一百三十万倍。在运动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地球从太阳得到能量,相当于地球上所有发电厂发生能量的十万倍,而这巨大的能量仅占太阳总辐射能的二十亿分之一,而这步能量是使地球上充满勃勃生机的能量源泉。生物圈中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能,尤其是光和热。俗语“万物生长靠太阳”,也就是此意。一旦辐射能发生变化,其它各种运动状态必然要随之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