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出现过把爱国思想说成是外在强加的观点,其实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甚理解或者理解不深所造成的误解。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自始至终都表现出很强的伦理性和群体意识。在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的文化背景下,人性与天道归之为“一”,对“道”的追求成为所有人的最终目的,而伦理化的“道”本身也就包含着家国之恋。“忠君”之所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基础,就在于“君”背后有一个巨大的不可抗拒的“道”!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爱国精神之所以深入人心成为所有炎黄子孙内在自觉的根本原因。爱国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表现在“天下为公”,在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能主动牺牲个人的利益,以个体服从集体。在西方文化强调个性自由的情形下,个体服从集体,往往必须动用法律的机器才能实现,但是,在强调集体利益的儒学占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里,在个体与集体发生冲突时,个体的服从更多的表现出自觉和自愿的主动性。团队精神的不言自明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批评,最能说明这一点。其次,爱国还表现在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终生。这一点,历代仁人志士,都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作了说明。再次,爱国还表现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保护。美丽富饶的祖国,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生息繁衍之所,而且,她还以其特有风韵展示出中华大地和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作为中国人,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她、保护她。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国必须保护祖国不受侵犯,保持祖国领土的完整和人民生活的健康和愉快。历史上,民族冲突过程中,各族人民为了维护正义,反抗外族的入侵的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彼此之间也曾发生过战争,这些都是民族融合过程中所付出的沉重的代价。但是,各族人民的感情,通过血与火的洗礼,往往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民族融合的步伐更为加强。民族融合、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历史巨轮,却自始至终没有停止转动过。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中,民族感情空前融洽,民族团结更为紧密,爱国思想也空前高涨,并出现向现代爱国主义过渡和上升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