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经网 - 轻松学习周易从此开始!

国际易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易心得 > 易林杂说 >

安 土 重 迁

时间:2005-02-08 04:53来源: 作者: 点击:
安土重迁,意即安于故土,不轻易搬迁的意思。作为中华文化一种重要的特色,安土重迁体现出来的是黄土文明——农业文明——的特征。在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下,农业民族对土地的依赖远胜于游牧民族,上古时代黄河流域肥沃的土壤孕育了中华民族,也使中国人习
  安土重迁,意即安于故土,不轻易搬迁的意思。作为中华文化一种重要的特色,安土重迁体现出来的是黄土文明——农业文明——的特征。在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下,农业民族对土地的依赖远胜于游牧民族,上古时代黄河流域肥沃的土壤孕育了中华民族,也使中国人习惯于在故土从事周而复始的自产自销的农业经济,习惯于这种自然经济所带来的安宁与平静。“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既是农民自身的要求,也是统治者的需要——社会细胞的自我封闭和彼此独立,对于行外儒内法的统治者而言,无疑是上佳的统治状态。在安土重迁的文化心态下,形成的小农意识,一方面表现为胸无大志,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为普通中国男人的最高人生理想追求。另一方面,就是对霸权的反对和反抗。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反对霸权,提倡王道。对于杀人盈野、盈城的战争,深恶痛绝,对于外族的入侵,也极为排斥。长城的修筑,从文化心态上讲,反映的正是这种不称霸、厌纷争的心理。秦汉以来,为了与周边少数民族少起边衅,统治者往往采用“和亲”的政策,通过与少数民族首领结亲的方式,达到消弥战祸的目的。汉代的王昭君入匈奴和亲,唐代的文成公主入藏,就是其中显著的例子。这当中,王昭君现象,是很能说明汉民族安土重迁的文化心态的:王昭君出塞和亲,达到了胡汉亲和的目的,满足了汉民族安土重迁的心理,但是,作为个体,王昭君却不得不抛弃安土重迁的观念,背井离乡,远入塞外漠北。对于王昭君的和亲,汉代时就已有怜其远嫁的歌咏,唐宋时代的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杜牧、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姜夔等,都有咏叹,从不同的角度,对昭君出塞发表意见,但总体倾向于对远别故土的王昭君的同情:“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等名句,无一不是对昭君充满同情。而在这同情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正是这些大诗人心中安土重迁的文化心态。
  虽然后世文人墨客对昭君出塞见仁见智,但在王昭君的身上,确实表现出为了民族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成份,不管当时的她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由此也可看出,安土重迁,也是相对而言的。作为一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古国,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巨大,是不可估量的。虽然中华民族表现出安土重迁的文化特色,但是,在民族利益受到侵害之时,这个东方古老的民族共同体又会奋起反抗侵略及其暴行,不惜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这正是这个古老的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分隔线----------------------------
热点内容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2010年至2020年之预言

    科学家只能预言在未来十年内全球暖化现象达至冰山的溶解及水位的上升,将淹没世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