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问题的中心,我们先来研究什么是“闰月”?
首先,我们要先来研究一下中国的“历法”。在此我们引用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所发行的《历法丛谈(郑天杰先生著)》书中所载:
中历依四季寒暑定年,以冬至为岁元,从冬至到冬至为一岁;日月合朔定月,以朔旦为月首……故年为回归年(亦曰太阳年),越为合朔月(亦曰朔望月或太阴月)……。
中历年为太阳年,年长有365.2422日称为岁实,一年依太阳在黄道上位置分为十二节月,即十二个太阳月……依十二支为序之节月又称为十二建月。
中历根据太阴之盈亏计月,每一太阴月长为29.53058日,称为朔策,以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做一历月。……中历以十二太阴历月做一历年,十二太阴历月之日数为354或355日;历年较太阳年支岁实约短11日,故若干年中需置闰月以调整节候,润年一年含13个历月。
中历因其太阴月需配合月象,一月的长度朔策,合于29.530588日;其太阳年须配合节气,一岁的长度,岁实,合于365.24219879日;将朔策与岁实的长度对照起来,求出其最小公倍数就是十九年(太阳年)谓之一章,在一章中有235个月(太阴月),其日数和十九太阳年的日数几相同(6939.6日)……所以十九年一章中置七个闰月……。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命理术数的演化,莫不是古圣先贤根据自然界定律或是日月运行的规律观察推算而来的。从上述我们可以得知,“闰月”只是为了配合太阳年所修正的一个太阴月份,在天文、历法上或占星学中,“闰月”只是我们为修正“年”的一个设计安排,太阴历中的月序正月、二月、三月……十二月等也只是数字上的排列,并没有什么在实际上的用途,相反地,每一个太阳节月在天文学中确有著相当重要的地位,各位不妨去看看自己的阳历生日,因为每年到了这一天,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都会和你出生时的位置相同,但是一向深受中国人重视的农历生日,在天文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以我们不得不质疑紫微斗数对于“闰月”看法似乎非常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