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经网 - 轻松学习周易从此开始!

国际易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周易学术 > 周易哲学 >

儒家易及其在易学发展史上的地位(4)

时间:2007-10-19 23:19来源: 作者: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 李书有 点击:
在孔子之前的典籍中,只有《易》为哲学经典。《汉书·艺文志》在评论“六艺”时指出:“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求也;

  在孔子之前的典籍中,只有《易》为哲学经典。《汉书·艺文志》在评论“六艺”时指出:“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求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始终也。至于五学,世有变故,犹五行之更用事焉。”这是说,“六艺”中的《乐》、《诗》、《礼》、《书》、《春秋》皆为专门之学,即所谓“五常之道”,各有具体内容与具体用途,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失去其作用与价值,而《易》是属于“形而上”之哲理,为《乐》、《诗》、《礼》、《书》、《春秋》的理论依据,即所谓“五学”之原,其作用与价值是无限的,即其“言与天地为终始也。”由此可见,孔子晚年转向研《易》,是其思想发展之必然。
  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思想是“天人合一”,这一思维模式是《易》所开启的。这就是《易传·系辞下》中所说的伏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为中国天人之学,即哲学之原。先秦各家,皆吸取《易》之思想,建构各自的思想理论体系。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就是吸取《易》之思想,将其伦理道德思想提升为道德哲学。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分隔线----------------------------
------分隔线----------------------------
热点内容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