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真理那就是事物的本质,本质只能是一个,而且是不会变的。不存在量变到质变的问题。量与质的转变是指两个事物的竞争取代的过程,不是指的一个事物本身的过程,在一种事物中不存在量与质的转变问题。如:玉米一粒是玉米,一斤、一吨、一万吨都是玉米,它永远不会变成了菠菜。其本质是不会变的。如果这里的一万吨玉米运走了,而运来一万吨菠菜,这只是一个更替过程,不能说玉米就变成了菠菜了。所以事物的本质是不变的。这是中国古代自古以来抓住的主要思想之一:搞了一个最最基础的理论,一切行动都要根据它来进行指导。既然一切都要根据这个理论进行指导,那么它就包括了各个系统的本质,说明了这个系统是非常严格。并不象有人想象的,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朴素的唯物主义”,“封建迷信”等等。全世界中许多高度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是不会在封建迷信中浪费时间的。事实上,不能不承认,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严格性超过了我们,那么人家为什么要钻研《易经》,钻研老庄哲学?当他们发现他们研究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问题,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以前,已经研究得非常系统,非常清楚。这时才“妙不可言”,“玄极了”。他们认为越是不可能的,往往我们中国的哲学越认为可能。他们认为“一加一等于二”,我们则说“一加一可以等于二,也可以不等于二”。最近二百多年,他们才认识到一加一等于一零(即二进制)。
所以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要求,告诉你一个事情就必须是如此这样的道理;就必须是非常具体、非常细致的理论,要求某件事必须如此这般等等。而是告诉大家一个哲理,从来不给大家画框框。老子《道德经》、《内经》、《伤寒》、《易经》、《河图》、《洛书》等都是如此,告诉你大自然的规律性,并不讲非常具体的东西,因此,当你读道家书时,感到莫名其妙,很玄。其实并非如此,它只是讲一个道理,大家只要在这个道理指导下,怎么用都是。所以说,它没有什么框框,充满了生命力。例如:西医中的青霉素,是什么病,多少体重、什么具体情况下要用多大量、定得非常死,离开这个范畴就不允许了。而中国医学就综合了各方面的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用药可多、可少、可用、也可不用,这样就灵活多了,境界开放多了,把事物都联系在一起,本质就抓住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如此充满生命力的原因。(张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