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经网 - 轻松学习周易从此开始!

国际易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易学新闻 > 焦点访谈 >

易经之争:近代科学来中国为何遭冷遇(2)

时间:2005-03-26 21:18来源: 作者: 点击:
《易经》的作者不可考,它的创制可追溯到远古传说中的伏羲和周文王的时代。如果说它在殷末周初已见雏形,那么它大概是三千年前的作品。应该说,它或对或错,对后世是不用负什么责任的,它的不明确性似乎也不是什么

  《易经》的作者不可考,它的创制可追溯到远古传说中的伏羲和周文王的时代。如果说它在殷末周初已见雏形,那么它大概是三千年前的作品。应该说,它或对或错,对后世是不用负什么责任的,它的不明确性似乎也不是什么大缺点。问题在于《易经》的不明确性提供了后世对它的解释随心所欲的可能性。如天人合一,可以解释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一个符合环保的理解;但也有人解释为认识世界可以不通过实践,而只需“内省体验”,从而走上左道傍门的异端。至于《易经》的原义如何,并不重要。算命先生对未来的预言总是相当含糊,正是这种含糊才使得一些人感觉预言的正确。《易经》后来按照道教的需要进行了全面的诠释,成为道教教义的组成部分,就更增加了其神秘性。现代科学要求明确性,要求实验证据。由于传统的思想方法与现代科学完全不同,而它自五四以来又被冷落了几十年,乍一接触反而觉得有一种新鲜感。这就使一些人误以为从中或者可以为科学找到一条新路,甚至想完全替换现代科学的目前的思路。这也是打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旗号的有些伪科学(所谓“人天科学”)所宣扬的东西。一些人踩入的误区,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拜达到了极致,把《易经》奉为后人不可逾越的终极真理,感叹它的博大精深,似乎包孕了五洲四海社会自然过去未来的最根本大义。一个民族被这种观念占据了统治地位,不管它的科学文化曾经多么辉煌,也注定地会走向衰落。这正是我们所看到的近代中国的命运。至于莱布尼兹和汤川秀树曾经从《易经》捕获过科学研究的灵感,并不能据此说明《易经》对科学研究应该具有指导地位,正如科学家有时也从文学、音乐和绘画中获得灵感一样,本质上属于一种触类旁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分隔线----------------------------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