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经网 - 轻松学习周易从此开始!

国际易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易学新闻 > 新闻时事 >

七七事变与“起七七,终七七”(2)

时间:2014-07-08 15:30来源:未知 作者:东方木 点击:
而1938年的这一次,在努力努力之前,还有对战局的描述:豫宁粤汉,暗无天日(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与引敌深入这一对战略的读解与叙事。尤其重要的,还有开头起七七,终七七,设置了一个看不见但叙述

       
        而1938年的这一次,在“努力努力”之前,还有对战局的描述:“豫宁粤汉,暗无天日”(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与“引敌深入”这一对战略的读解与叙事。尤其重要的,还有开头“起七七,终七七”,设置了一个看不见但叙述成意象的终点,使之成为一个预言:藉助于神秘数字的重复,提供宿命感,构造一种迷思(myth)与迷信氛围。“起七七”一句在当时而言,是震聋发聩的巨大事实,全面抗战暴发之日,至今犹思卢沟桥,只记鬼子,不记晓月;那问题是,“终七七”是个什么情况呢?
       
        2005年,南方日报出版社结集了此前《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的栏目文章《寻找抗战老兵》,作为抗战胜利一甲子的纪念。其中有一篇访问国军战车防御枪中队中队长张访朋,他参与了当年在河南内乡县西峡口的抗战最后一仗。张提到,1944年在河南就曾听闻当地老乡们口传这则谶谣,日寇禁而不止。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大家始终搞不明白,这个“终七七”是怎么回事——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不少中国人包括张访朋队长在内,猛然发觉:公历1945年8月14日,正是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之时,也就是七夕,七月七。
       
        这个农历“七七”,为刘伯温《回天碑》增加了极为重要的一笔,使它成为一个彻底完成的作品,并令人信以为真。当然,以科学思维的角度,这个“起七七,终七七”事件,看上去还是有破解余地的。这且不管它,我更关心的是它的造作与流传,遗憾的是,多年追查,所得颇微,只收集到近十个大同小异的版本,约略可以勾勒出它的流传轨迹:从青田石碑(《回天碑》)到现代媒体(《申报》),再到民间口碑(在中国南北,抗战前线多有流传,《寻找抗战老兵》只是其中之一)。
       
        有意思的是,我还找到了一篇叫《七七碑与汪逆像》的短文,后半部分提到1938至1940年间,绍兴城有人雕了一尊汪精卫的跪像,万人跨踩云云,前半部分则说到作者称之为“七七碑”的《回天碑》,据他所知乃是了了和尚所作。其人早年曾入清季绍兴大通学堂,民初有谋刺浙督杨善德的嫌疑,遂逃到普陀遁入空门,后回绍兴,主持石屋塔院兼掌炉峰观音殿,因其职务之便,而为战争所愤,故有此举。石碑后舁入绍兴城中,放在孔圣殿所改成的民众教育馆中展出,广为人知;后来的汪精卫像也在彼处。1940年秋天,日军窜掠至绍兴,三日后退去,碑与像不知所终,想必毁于当时。
       
        这篇文章见于《浙江文史数据选辑》1962年第2辑。作者署宋崇厚,今可考知宋字韵藻,生于1895年,卒于1977年,撰文时为绍兴县政协委员。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时,他正在绍兴府中学堂就读,踊跃于街头运动。其时鲁迅恰在绍兴府中学堂任监学,所以宋一直以鲁迅学生自居,近几十年鲁迅研究界,偶见引用他关于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活动的回忆文字。
       
顶一下
(9)
90%
踩一下
(1)
10%
------分隔线----------------------------
------分隔线----------------------------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