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经网 - 轻松学习周易从此开始!

国际易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易学新闻 > 综合报道 >

20世纪中国易学回眸(二)(2)

时间:2001-03-29 06:42来源: 作者: 点击:
三、2O世纪中叶,易学沉寂三十年(1949-1979) 1949年新中国建立,社会经济基础及社会上层建筑,发生地覆天翻变革。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空前艰巨的历史任务,一方面清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污泥浊水,打

  三、2O世纪中叶,易学沉寂三十年(1949-1979)
  1949年新中国建立,社会经济基础及社会上层建筑,发生地覆天翻变革。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空前艰巨的历史任务,一方面清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污泥浊水,打扫家门以利新的文化建设;一方面逐步实现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转换,学习新思想新理论,建立新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此形势下,对传统思想文化实行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易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项批判继承任务,不可避免地出现裹足不前的困境。直到60年代初,才在学术界掀起关于《周易》的一次学术讨论。北京大学哲学系冯友兰教授。率先发表易学论文,《易传的哲学思想》(1960)、《易经的哲学思想》(1961)。接着任继愈、李镜池、李景春、高亨、繁星等纷纷响应,掀起了关于《周易》成书的年代。《周易》的性质,《周易》的哲学思想等学术讨论。1961年李景春发表了《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接着发表续篇(1963),高亨亦发表《周易杂论》(1962)、新版《周易古经今注》(1962)。自1963年起。易学讨论转向《周易》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个别人物借口反对将《周易》思想现代化,着意把学术讨论引向政治思想批判,传播极左思潮,使这场易学讨论迅速陷于夭折,留下极坏的思想影响。本来在易学讨论中,学者们正准备整理出版自己的学术著作,如尚秉和《周易尚氏学》1963年编成,李镜池的《周易探源》,亦于1963年编定,都未来得及出版,就被压下,直到8O年代才得以问世。1975年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出版,可谓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由于学术界极左思潮作祟,学者们坚持“潜龙勿用”原则,易学研究实际上形成三十年沉寂的局面。个别学者仍在辛勤耕耘,熊十力的《乾坤衍》,是在1961年问世的,但在学术界并未造成影响。这一时期值得重视的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的出土。不过关于《帛书周易》的校释及研究成果,直到12年后才公之于世,当时并未形成研究热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分隔线----------------------------
热点内容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