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经网 - 轻松学习周易从此开始!

国际易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易心得 > 易林杂说 >

时间:2005-02-02 00:26来源: 作者: 点击:
爱为“七情”之一,古已有之,但其意义却与今天很有不同。在今人的眼里,爱是一个表达感情的常用词,包含激情。这主要是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将爱与英语里的love对等。其实在古代中国,爱远不是那么回事,爱只能是“情”的一种表现,或者说是一种不好的表现。

  爱为“七情”之一,古已有之,但其意义却与今天很有不同。在今人的眼里,爱是一个表达感情的常用词,包含激情。这主要是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将爱与英语里的love对等。其实在古代中国,爱远不是那么回事,爱只能是“情”的一种表现,或者说是一种不好的表现。爱往往跟私欲、偏好、溺爱有关。本来,情源于性,为性之动,而爱更是情之一隅。现在人所说的父母之爱,古人称之为“慈”,儿女对父母的爱,古人称之为“孝”,兄弟之间,讲“悌”,朋友之间讲“信”。夫妻之间呢?儒学里没有作具体的规定,因为在儒家礼教看来,夫妻之间,也跟君臣之间一样,是没有平等的,夫为妻纲,妻子只有听话的份。但后来作为人伦之大防的夫妻间的感情,也受到注意,但也不是讲爱,而是讲“敬”。所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就是夫妻和美的最好表达,也不讲爱。

  那么,什么叫爱呢?在孔孟那里,爱都被释为主体情感的投射,由于个体的主观情感,往往往是偏执之性的体现,因此,爱也就不是纯正天性的反映。孔子释仁为“爱人”,就是教导社会成员每一个体,都用自己的全付心思放到他人身上,因此,他所说的“爱人”,也就是将个体消融于群体之中,每一个成员都“爱人”,那么,这种感情也就最能体现天理自然的“仁”了。孟子将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要求每个社会成员“爱”所有的老人像“爱”自己的老人一样,“爱”他人的孩子跟“爱”自己的孩子一样。这种“爱”虽出于私己之心,但最终却达到了“博爱”的境界。

  可是,“博爱”观也是从西方引入,传统文化里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因此,当宋儒全面清理儒学体系,将“情”都视为“性”之动,为“性”走向偏执之始时,爱作为“七情”之一,也毫无疑问地被看成是翳闭“天理”的一大“人欲”了。在以男性为主体的封建社会里,爱甚至被解释为“妇人之仁”。当朱熹的学生向他请教为什么妇人临事多怕,是不是气偏了时,他的回答十分斩截:“妇人之仁,只流从爱上去。”意思就是女人从一开始就缺乏一种正气,因而不可能达到真正“仁”的境界,内心之“气”本不充盈,又受偏执之情(爱)的影响,面临大事,当然只有“怕”字当头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
  • 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2010年至2020年之预言

    科学家只能预言在未来十年内全球暖化现象达至冰山的溶解及水位的上升,将淹没世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