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经网 - 轻松学习周易从此开始!

国际易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易学应用 > 易与科学 >

易经、建筑风水、中医药与和谐社会(3)

时间:2006-02-01 23:27来源: 作者: 点击:
和谐思想在《周易》中表现为:宇宙整体是和谐而有序的;在人-自然关系上,天地为自然,人为自然而生,又反过来体悟和确证自然。在人-人关系上,“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保合太和”与“同人”之道。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和谐思想在《周易》中表现为:宇宙整体是和谐而有序的;在人-自然关系上,天地为自然,人为自然而生,又反过来体悟和确证自然。在人-人关系上,“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保合太和”与“同人”之道。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即孔子认为“天”是一种自然存在,与万物相通;并用“命”表达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章句上》)这表明他把“天”和“人”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天道即自然。
  《老子》用“道”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弘扬,并抽象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普遍原则。“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体现出中国哲学和谐的思想光芒;以不争的方式走近自然和社会。
  墨子虽主张“非命”,但却保留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一切新生事物都可被融会、协调并合二为一。汉唐时对佛教容纳和改造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科学等同样也能接收、容纳和提高。
  阴阳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抽象,“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阴凝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在阴阳的内在关系中,协调、统一、和谐是其基础和底蕴;阴阳相互联依存。在阴与阳的关系中,尤其凸显和谐与统一的方面。
  2  建筑风水与和谐社会
  古文化摇篮大都诞生在大河之滨,古巴比伦文化发祥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古埃及文化发祥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化发祥于恒河和印度河流域;中华民族文化发祥于长江和黄河流域。正是这些河域提供丰富的水源以及两岸的肥沃土地孕育了早期农业的发展,独有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建立了生命力顽强的建筑风水文化,远可类比于古埃及金字塔等。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分隔线----------------------------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