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美国海军天文台的罗伯特·哈林顿向全世界发布了一个重大消息:在太阳系存在第十颗行星,这是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得出的科学结论。
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发现,这一发现有可能使人类解开两个至今让科学家一头雾水的宇宙之谜——19世纪天王星的运行轨道为什么会失常?地球上的恐龙为什么会突然灭绝?
这个重大的发现很自然地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了1940年。在1940年,早在美国人宣布这个发现的47年前,一位中国旅法学者就提出了这个论断。
这位旅法学者叫刘子华,他在自己的博士论文里提出了这个论断。而他的结论,正是依据周文王《易经》的八卦原理推算出来的。同时他还准确计算出太阳系第十颗行星的密度为0.424吨/立方米,轨道运行速度是1.689公里/秒,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74亿公里,以179年为周期绕太阳旋转。
他的这篇博士论文题为:《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
巴黎大学哲学系主任、论文审查委员会主席爱米尔卜勒耶说:“现代科学与纯直觉知识构成的中国古代科学有深奥的吻合。”法国仆尔日天文台台长摩尔则说:“其博士论文为我们指出,中国古圣贤的宇宙科学竟与最近4个世纪中若干代学者耗尽艰辛所得的结果相吻合。”
《周易》的神奇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先民重要思想成果, 几千年来遭遇误读
按《周易》的理解,茫茫宇宙,浩渺无边。在无边的宇宙中,有些天体、生命物质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质,也可以说它们之间存在相似性现象。这种相似分为表象和性质相似。表象古人称为“象”,《易经》中的象类说的就是这种相似;古人将性质相似概括为阴阳、五行和数理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