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经网 - 轻松学习周易从此开始!

国际易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周易学术 > 周易哲学 >

《易传》与书法美学(2)(2)

时间:2002-09-26 00:40来源: 作者: 点击:
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早期书法遗存虽能给人带来无可比拟的审美享受,但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却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书法真正从实用功能上解脱出来,并演变为一种自觉的独特的审美活动,始于东晋南朝。这一历史时期是一个

  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早期书法遗存虽能给人带来无可比拟的审美享受,但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却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书法真正从实用功能上解脱出来,并演变为一种自觉的独特的审美活动,始于东晋南朝。这一历史时期是一个讲风度、尚玄谈、比洒脱的时代,当时的哲学思想、社会风气、审美观念为纯美性质的书法的兴起,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出现了三谢、四庾、六郗、八王等书法大师。从此,书法美学终于由汩汩暗流汇成波涛汹涌的墨翰长河。
  二
  《易传》中包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在书法美学上具体表现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生命理想;运行不辍、流转不已的通变观念;张扬个性、抒写怀抱、重神轻形的审美趣味;讲究有法、推崇以无法为至法的实践准则;凸显博约众采、谦谦有度、胸襟宽广的人格修养。这一精神影响了历代书法风格的形成和衍变,不同书体的突破与创造,不同审美理想的交融统一,造就了灿若群星的书法大师。
  “刚健、笃实、辉光”(《杂卦》)代表了中华民族一种尚刚守正、推崇阳刚的美学理想。它以天地为准则,确立人生的价值规范,以宇宙恒久无穷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劝勉人生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彖传》),正是对这一使命的昭示。这激发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宇宙运行规律的不懈探索,对周围外在自然改造的热情。“正大而天地之情见矣”(《无妄·彖传》),“动而健,刚中而应,大正而亨,天之命也”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逐步认识到阳刚之美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开始自觉地追求自然界中的阳刚之美。这表现在书法上,便是对“骨”的推崇,对壮美理想的追求,对字体内在生机和自由挥洒的向往。于不同时代书风而言,不论是甲骨文线条的稚拙直率,钟鼎文的圆通畅达,雄浑严整,魏碑隶楷的粗犷跌宕,还是魏夫人的尚骨力,王羲之的藏筋抱骨,王僧虔的骨丰肉润,张怀颧的风神骨气,清隶的古朴贵拙,……都显示出尚刚重阳的理想。而对于那种柔弱无骨的书风,李世民在《论书》中尖锐地批评道:“行行若索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卧王濛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虽秃千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敛无半分之骨,”是“仅得成书,无丈夫气”。那么,怎样才能有“丈夫气”、“存骨气”呢?孙过庭认为必须“凛之以风神,……鼓之以枯劲”(《书谱》),才能体现出内在人格的壮美,尽显书法的雄健之美。这正是积淀在历代书家的生命理想被深入体察、内化后的必然选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分隔线----------------------------
热点内容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