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今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教育正是采用的中学西范模式,比如“强大的理科教学模式已经让很多高等学校的中文教学也照搬照办,你化学物理数学外语有大量的习题集,你们让学生弄ABCD项答案选项,中文也照此办理,弄得本来是一语多义,或者说一象多义的,本来十分具优美感的汉语言文学被他们(教育者)指定为一象一言的机械的,一对一,对号入座。” 小学、中学语文教育同样厄运难逃,导致我们母语水平的整体下滑(骆晓戈.《论语》与选项.读书.2003.4:106-108)。诸如此类能够非常直接地对国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科都如此异化,直接殃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相当一部分学生、教师甚至博士、专家对汉语尤其是古代汉语的误解程度之深,可以说是积重难返。即使在我们的孩子初学阶段,想教育他们“固守一家”,也无法定准应该让他们固守哪一家,因为不管哪一家,都不是正宗的中华传统文化之家。更不要奢谈然后的“兼收百家”,最后的“自成一家”(创新)了。
只要不能实现回归本真中华传统文化,“宗一”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文化系统作为标准,“蓄百”也难以真正集百家之所长。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既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专家,也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杂家,而很可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败家。
只有运用综合性研究方法,采用纵观中医学与古代中国天文学,博览与这两大学科息息相通的羲学、易学、农学等知识,将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天地等概念与中医学、古代中国天文学中的天地、阴阳五行,五脏、五季、五方等有机地交叉起来进行剖析;将几乎是诞生于同一时代的天文、地理、中医、文字等与哲学思想息息相关的诸学科进行对比分析,在广的层面上求深,在深的层次上求广。才能将本真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以崭新的风姿、独具的魅力展示给世人。惟其如此,才能“宗”出本真,“蓄”出深广。使受教育者有“一”可宗,有“百”可蓄。从而建构起为现今中华民族愿信、愿求、愿行且能够深入民心的中华新文化,真正为“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重铸中华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