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经网 - 轻松学习周易从此开始!

国际易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周易学术 > 周易哲学 >

《易》的起源(八)(2)

时间:2000-12-20 04:00来源: 作者: 点击:
因此,《系辞》里的许多说法应是依据早已成文的筮书—“象衍筮书”加以整理后作的,如:关于太极阴阳;天、地、人“三才”(对八卦基础形式的解释);天尊地卑;“生生之谓易”等,以及大衍筮法;伏羲作八卦;“上

  因此,《系辞》里的许多说法应是依据早已成文的筮书—“象衍筮书”加以整理后作的,如:关于太极阴阳;天、地、人“三才”(对八卦基础形式的解释);天尊地卑;“生生之谓易”等,以及大衍筮法;伏羲作八卦;“上古圣人结绳而治”和圣人制器等。这些说法的出现要比孔子早的多。
  《左传 昭公二年》说:“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公享之。”鲁国是西周初周公的封地,有资格珍藏一些王室级的筮史书籍,是大国的晋侯都没有收藏的。令人费解的是,《左传》的《闵公元年》、《禧公十五年》、《禧公二十五年》、《宣公十二年》、《成公十六年》均有晋侯作筮的记载,何以晋国没有保存《易》《象》之书?比较可信的解释是:晋侯的筮史缺少完整的《易》《象》之书或在搞神秘化,更准确些的说法是缺少非常机密的“《象》”书。这里所说的“《象》”毫无疑义的是一本与《易》有关的筮书,从已有的记载和名称上看,大概内容类似《象传》,我们可将它视为成套“象衍筮书”的一本分册。至此,“象衍筮书”的存在几可做定论了。
  故《易传》中,应尤其以《说卦》、《杂卦》和《系辞》的一部分资料较古。它们并非是窜入者的拙劣之作,而是孔子和传人们既难以润色又不会、也不允许割舍的古老的“象衍筮书”的宝贵遗产。
  关于为何《易传》中的话未见于孔子后的战国诸子?作者认为有几种因素:
  其一、一直被视为与卜筮相关的书。因此秦朝未烧《易传》。可见战国时的诸子即便见过《易传》,也只会当它作筮书的内容看待,或只引用概念;或忌讳言之或不肖于为伍。战国纷争时,儒家很不吃香,卜筮也已无人相信而几近衰亡,如《战国策》中竟无一例记载。最获诸侯重视的多为兵家诡道和法家强国治民之道,商鞅、李斯辈权重一时,强秦而得天下便是历史的证明。直到西汉初时,儒者说《易》还要相当小心,董仲舒以《易》筮言“灾变之说”就曾获罪。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分隔线----------------------------
热点内容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