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经网 - 轻松学习周易从此开始!

国际易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周易学术 > 周易哲学 >

《易》的起源(八)(3)

时间:2000-12-20 04:00来源: 作者: 点击:
其二、仍有神秘化的倾向。《易》为卜筮之书,神秘色彩之重已自不待言。春秋末时,以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和曾居高官的经历,也只在晚年时才完全接触到《周易》正可说明这一点。从《左传》记载的筮例中可以看到,非卜

  其二、仍有神秘化的倾向。《易》为卜筮之书,神秘色彩之重已自不待言。春秋末时,以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和曾居高官的经历,也只在晚年时才完全接触到《周易》正可说明这一点。从《左传》记载的筮例中可以看到,非卜、史而起卦的人几乎没有能占(解)卦的。完整的占卦的方法,即除参考卦爻辞之外,应用《说卦》和《象传》等附加说法来占卦的,仅为卜、史之流所能做到。《易经》可以给人看一下,筮法当然也要告诉起卦的人,但更高深的解法之书就大可以藏起来,用嘴说说即可。神秘化的受益者卜筮一族要顾着自已的饭碗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即便战国时《易传》或会小有传播,遭到卜筮抗拒后的命运也可想而知了。
  其三、是行规。筮史之职从远古就多是传给亲信,《史记 太史公自序》就说:“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司马氏世典周史。”卜筮的核心资料不作外传应原本就是他们的传统和行规,尤其是其来源和整体结构机制更属于机密,甚至根本不会为一般的卜筮所清楚。孔子既学筮书当然要尊重筮的规矩,至少会有所顾忌。
  其四、门人受到约束。《系辞》中记有孔子说:“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传授《易》的几代孔子门人在乱世之中,如遵循祖师的训诫或是受某种规矩的约束,就会甚少向圈外人出视《易传》,更惶论传抄了,以至于孟子都缄口不言。儒家毕竟不是卜筮,在那个时代,孔子之徒传筮书也未必是件可以值得炫耀的事。
  《周易》在春秋之前当为周王室所专用,周室衰弱时才传出来,“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左传 庄公二十二年》)正是这种写照。同时也说明“象衍筮书”当初仅存于周王室,其中或有一部分如“《象》”分存在周公的封地鲁国。前面已经说过有关孔子叹息的事,这究竟是何原因?不妨再小穿凿一下:孔子五十六岁的时候作做过鲁国的大司寇,既然“周礼尽在鲁”,不可能会不知道《周易》,如此,何故要挨到晚年才学《易》而感慨不已呢?可见《易》书之珍贵。《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有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是由此才获得《周易》全本,还是向身为“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请教解《易》的方法,被开导了一番,或是讨得了“象衍筮书”—《易》的真传?我们缺少史料,暂时也无法得到满意的答案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分隔线----------------------------
热点内容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