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鉴赏家。志趣非常高雅,欣赏音乐《韶乐》后,美感的力量使孔子三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味道。对一般文章的鉴赏,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质”指文章的思想,“文”指文章的词彩。前者偏重于内容,后者偏重于形式。孔子的意思是把二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孔子这个观念,今天仍然是艺术批评的基本原则。孔子对诗歌的认识是:“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这是说诗歌的社会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某些兴趣和爱好,它可以供人们阅读消遣,它可以在群众中流传,它可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这说明,艺术的作用具有立体性和多面性。孔子这个认识也完全适用于其它任何艺术形式。如文学、绘画等。孔子评价诗经里的爱情诗《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是说在创作过程把握描写内容的分寸。写爱情诗应该这样,写其它事又怎么不是这样。
必须强调的是,孔子的辩证思想很实际,他直接面对物质世界,不把不懂的东西归结于“神”,不搞“玄学”和子虚乌有的诡论,“子不语乱、力、怪、神。”(《论语、述而》)他劝统治者:“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传统哲学把孔子判为唯心主义,实际上是判定者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孔子的学说直接面对物事和人事谈感想、谈认识,事实上是今天人们说的唯物主义。“鬼神”何在?不过是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产生的梦幻,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影子,是“歪理邪说”。“鬼神”之说流行泛滥,必然给社会人群带来灾难。现实的例子难道还了吗?所以,孔子告诫统治者,要教育民众远离“鬼神”,是政治管理必须重视的一条道理。“鬼神”之说是唯心主义一个根本观点,孔子与其针锋相对,怎么能说孔子是唯心主义呢!孔子不语“神”的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神学一直没有作为统治思想登上政治舞台,中国政治管理一直有很浓的人本主义精神,这与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文化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