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的教育学习,孔子有很多辩证的话语。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独坐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是讲“看、听”与“思考”的有机结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说学习新内容与温习旧内容的关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这是说学习、提问、思考、分析与行动实践的结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六》意思是说,对于知识,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为从事它而感到快乐的人。这是指一个人学习求知热爱程度,“知者、好者、乐者”这三个不同的层次,都值得赞赏,但孔子最赞赏的“乐者”。为什么呢?“好者”与“乐者”都达到热爱学习的境界,但二者有程度之别,“乐”到达了如痴如醉的层次,“乐”中有“好”,“好”不一定达到了“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说,人们学习知识不仅要从书本上学,而且人与人之间也要互相学习。人掌握的知识,各有短长,互相取长补短,大有益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第六》这是孔子对人的智力水平的科学分级。人们的智力层次不同,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教育者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对中等以上智力的求知者,可以教给他比较高深一些的学问,只有中等以下智力的求知者,不要教给他高深的学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七》愤:想发奋而根本没有发奋的行动。启:开导。悱fei:想说可是不能表达原意。隅:角。反:反转过来证明。复:再施教。意思是说,一个根本就不发奋学习的人,可以不去教他;一个人你反复教他,但他不能表达你的原意,再启发就没有意义。告诉他一个角,他确不能由此推知其它三个角,这样的人更好也不要再教他。这里可能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以为孔子教导他人没有耐心。实际上,孔子是指的某些人的学习精神和某些人对有的文化的接受程度。一个根本没有学习精神的人,是难以教育成才的。接受程度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身智力极为低下,对任何文化都难以接受、理解。这种智力是病态的智力,由遗传而得。对这种人,反复施教有什么意义呢!?第二种情况是,有的人接受和理解有些文化较为容易,或者说对有些文化的接受和理解有选择性,但接受和理解有些文化的确极其困难。对难以接受和理解的那些文化,反复施教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第七》这是说在实践中学习与在书本中学习的辩证关系,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孔子还注意各种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他问学生子贡:“赐也,女以予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第十五》翻译成白话是:赐呀,我的学问你以为我是多学多看获得的吗?子贡回答说:对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一直注重融会贯通这个重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