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经网 - 轻松学习周易从此开始!

国际易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周易学术 > 周易哲学 >

《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一)

时间:2001-03-29 06:29来源: 作者: 点击:
在中国哲学的遗产资源中,朴素辩证法思想显然是重要的、且极富特色的部分,其中,尤以阴阳观念立论而展开的矛盾学说更具理论的价值和思维上的启示。而阴阳矛盾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又是和周易理念、周易思维智慧的发生。发展相联系的,所以从易学史
  在中国哲学的遗产资源中,朴素辩证法思想显然是重要的、且极富特色的部分,其中,尤以阴阳观念立论而展开的矛盾学说更具理论的价值和思维上的启示。而阴阳矛盾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又是和周易理念、周易思维智慧的发生。发展相联系的,所以从易学史的角度来考察阴阳矛盾学说的演进过程,进而揭示其特征、评析其价值,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易传》:阴阳矛盾学说之源
  汉语中的矛盾一词,出于韩非“以子之矛攻子之后”的寓言。但韩非以“不相容者不两立”的两极对立思维理解“矛盾”的含意,把“矛盾”一词看成为非辩证法甚至反辩证法的概念。倒是庄子,在以相对主义批评独断说、片面性的同时,表述了与韩非不同的阴阳“相照、相盖、相治”,两者“彼此相因”、“交通而成和”(《庄子·则阳》)的思想。“交通而成和”,既讲了阴阳相待、对立的一面,又讲了两者间的转化和溶合,从朴素辩证法角度涉及到了“矛盾”的内在含意。
  不过,庄子揭示“<易>以道阴阳”,倒是承认了他的阴阳矛盾观念源自<易>。但从庄子所处的时代和思想发生的顺序来看,此<易>当指《易经》,是庄子用阴阳观念诠解<易经>爻象、卦象的思想主旨所得出的结论。表达的是雏型性的“矛盾”观念。
  到了战国末期撰成的《易传》,则融合了老庄道家和早期儒家对《易经》意蕴的阐发和诠释,确立起“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从天道和人道二方面展开阴阳观念,又引伸出一系列具有朴素辩证法色彩的概念、范畴,其中就包含了对阴阳之间矛盾关系的论述,代表了古代中国的阴阳矛盾学说的初立。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认为,《易传》构成了后来阴阳矛盾学说演进的一个源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分隔线----------------------------
热点内容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