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讲,《易传》对“变”与“化”的区别。说得更为清楚些。它从“生生之谓易”命题出发,视“变”是“变通”,即由“变”达到“通”。《易传。系辞下》说:“易,穷则变,变则通。”又说:“变通者,趣时者也”。《易传·系辞上》也说:“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穷,就是不通,阴阳二气无法交接,出现了背离倾向,造成了运动过程中的“塞”和“否”。但“物极必反”,“穷”不会持久,穷则转变为通。这个转变就是阴阳二气重新相交接,一产生“不穷”,使阴阳二者原来所处的地位发生了转换,属性发生了变更。《易传》把这种阴阳之“变”称为“剥”,而“剥,剥也,柔变刚也”(《易·剥·彖传》),阴柔之性向阳刚之性发生转移。所以,《易传》的“变”,更多的是联系“运动”、“阖辟”等事物属性的改变而言。所谓“以动者尚其变”,“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所谓“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系辞传上》)。都是说明由于阴阳易位、阴阳更性而导致事物的显著变动,即质变情况的发生。
“化”,《易传》多指化醇化生。《系辞传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如天地间万物的产生,人类婴儿的育生,其生其成。都是阴阳运行的同一过程。其间,没有涉及阴阳换位、阴阳更性的问题。诚如《管子·七法》所说;“渐也;顺也,摩也,……。谓之化”“化”相对于“变”,类似于事物发展处于量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