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经网 - 轻松学习周易从此开始!

国际易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周易学术 > 周易哲学 >

《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三)(2)

时间:2001-03-29 06:30来源: 作者: 点击:
北宋的王安石则以“万物一气”命题立论,区分了元气的“不动”与“运行”以为元气之道“有体有用”,元气“不动”为体,。气。行为用,元气中存在体用关系,是元气阴阳矛盾的展开和表现。在王安石看来,元气分而为

  北宋的王安石则以“万物一气”命题立论,区分了元气的“不动”与“运行”以为元气之道“有体有用”,元气“不动”为体,。气。行为用,元气中存在体用关系,是元气阴阳矛盾的展开和表现。在王安石看来,元气分而为二,“阳极上,阴极下”,中间则是阴阳交会之处,这叫”阴阳之中有冲气”(《道德经注·五十二章》)。因为有冲气,阴阳二气交互转化,由此推动了气化运动和万物生成过程的展开。他把这种阴阳二气的交互转化称作为“有耦”,用元气“耦中有耦”的观点解释阴阳气化、万物生成过程的动力。他说:“盖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声,其奥,其味,皆各有耦,推而散之,无所不通。一柔一则,一晦一明,故有正有邪,有美有恶,有丑有好,有凶有吉,性命之理,道德之意,皆在是矣。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洪范传》)。以为万物虽各形异,性亦不同,但“皆各有耦,推而散之,无所不通,”肯定了事物内部普遍存在的对耦关系和矛盾性。这对于唐代柳宗元、刘禹锡已提出的阴阳矛盾观念来说又是一种补充和发展。
  (2)阴阳“动静互根”
  柳宗元提出阴阳“交错有功”,王安石阐明了阴阳“耦之中又有耦”,这对于《易传》潜在的阴阳两极对立思维是种制约和调适。到了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二程和朱熹那里,又以“阴阳互根”说为据,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制约和调适的力度。
  周敦颐是以作太极图、撰《太极图说》和《通书》而著名的。仅管周敦颐的《太极图》传自道士陈抟,与道教的《先天太极图》也有一定的联系,但比较来看,周敦颐作了自己的解释和发挥。尤其是他在《太极图说》中清除了《先天太极图》以“反者道之动”、“可以为天下母”等观念为内容的道家道论传统,突出了《易传》关于“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三才之道”,强调了“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的易学主题,使他在构建理学的宇宙论和本体论框架时,十分注意对历来的阴阳气动学说和阴阳辩证思想的承续和发展。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分隔线----------------------------
热点内容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