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动静互根’思想,在二程、朱熹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二程首先以“体用一源”观念立论;发展出“动静一源”的命题。断定:“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故日动静一源”(《二程粹言》卷一)。或曰“动静不相离”(同上书,卷二)。二程还以元气的聚散、动静、翕辟来解释阴阳气化运动,说:“其静也含翕(翕聚),其动也辟(发散),不翕则不能发散“(《二程遗书》卷十一)。强调“动静相因而成变化”(同上书)。进而指出:“阴阳之交相摩轧,八方之气相推荡,雷霆以动之,风雨以润之,日月运行,寒暑相推,而成造化之功”(《程氏经谢卷一)。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引证,用“动静一源”说补充了周敦颐的阴阳动静互根理论。
而朱熹,仅管他严辩理气(道器)之分,在气上、气先设置一个太级之“理”作为宇宙本体,但他在说明宇宙万物的具体生化过程时,把阴阳“动静互根”展开为阴阳二气“相对”、“推极”、“交感”的过程。朱熹这样说;“阴阳虽是两个字,然却是一气之消息,一进一退,一消一长。……只是这一气之消长,做出古今天地间无限事来”(《朱子语类》卷七十四)。又说:“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使拶许多渣滓”。这些渣滓就形成天、地、日月、星辰及万物。在朱熹看来、“造化之运如磨,上面常转而不止,万物之生似磨出撤出,有粗有细,自是不齐”(《语类》卷一)。朱熹的说法似有点粗俗,比喻也不恰当,但颇为生动地说明了阴阳二气之“运行”如磨之盘转,贯穿着屈伸相荡、氤氲化合的过程,把阴阳动静互根思想放到阴阳气化的动态进程中展开了。
(3)阴阳“动必有机”
理学家中真正能从从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辨证法的结合上阐述阴阳矛盾学说的,是‘“以<易>为宗“,撰写《易说》、《正蒙》的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