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经网 - 轻松学习周易从此开始!

国际易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周易学术 > 周易哲学 >

《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六)(2)

时间:2001-03-29 06:31来源: 作者: 点击:
比较而言,张载则更多地阐述了阴阳矛盾双方的统一和调合。张载在肯定阴阳之气“升降、动静”、“胜负、屈伸”的基础上,特别强调阴阳之气的有无隐显、神化性命,皆“通一无二”。在张载看来,阴阳者为“气之二体”

  比较而言,张载则更多地阐述了阴阳矛盾双方的统一和调合。张载在肯定阴阳之气“升降、动静”、“胜负、屈伸”的基础上,特别强调阴阳之气的有无隐显、神化性命,皆“通一无二”。在张载看来,阴阳者为“气之二体”,动静者,为“气之二几”,而皆归于“阴阳一太极实体”。通观张载的著作,常看到有关阴阳之“合”的论题。如他讲;“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正蒙·太和》)。又如,他说:“惟屈伸、动静、始终之能一也”(《正蒙·乾称》)。还说,“动静合一存乎神,阴阳合一存乎道”(《正蒙·诚明》)。都表明张载十分注重对阴阳、动静矛盾关系作合二而一的思考。当然,张载也有明确的“一分为二”的思维观念,并尝试把“一分为二”论和“合二而一”论放到同一发展系统中加以考察,但这种考察,张载没有继续深人。继续这种考察,并最终在理论上买现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两者结合的,当是王夫之。
  王夫之在阴阳元气论的基础上。曾集中对传统的阴阳思维方式作批判性总结。他说:“《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或曰,抟聚而合之一也;或曰,分析而各一之也。呜乎!此微言所以绝也”(《周易外传·系辞上》)。这里列举的两个“或曰”,分指佛家、道家两种片面的思维方式。在王夫之看来,佛家的思维方式是“抟聚而合之一者,谓阴阳皆偶合者也”,在阴阳问题上表现为偏于合二而一的综合,而忽视甚至排斥一分为二的分析、而道家的思维万式则“以为分析而各一之者,谓阴阳不可稍有所畸胜,阴归于阴。阳归于阳”;偏于一分为二而忽视甚至排斥合二而一,导致阴阳两分的截然并列、对峙。两者都违背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易》理微言。所以,为克服佛,道两家的思维方式,王夫之强调了《易》理思维的关键点;“《易》固日:‘一阴一阳之谓道’。一之一之云者,盖以言夫王持而分剂之也。”(同上书)。“主持”,即指合二而一的综合;分剂,则指一分为二的分析。“言夫主持而分剂之”.就揭示了《易》理之微言在坚持“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批判旧说,旨在创设新论。王夫之通过批判总结,克服前人的思维缺点,着重于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上展开论述。他这样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分隔线----------------------------
热点内容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