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经网 - 轻松学习周易从此开始!

国际易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易心得 > 掌故趣闻 >

托名的《黄蘗禅师诗》(3)

时间:2007-01-03 03:41来源: 作者: 点击:
第十首很奇怪──“用武时当白虎年,四方各自起烽烟。九川又见三分定,七载仍留一线延。”诗里面完全没提到“宣统”的年号,跟上面九首诗的体例不同,所以有人便猜这首诗不是说光绪,而是综说民初的事。可是宣统以

  第十首很奇怪──“用武时当白虎年,四方各自起烽烟。九川又见三分定,七载仍留一线延。”诗里面完全没提到“宣统”的年号,跟上面九首诗的体例不同,所以有人便猜这首诗不是说光绪,而是综说民初的事。可是宣统以后,却一直到一九五0年庚寅,才轮到第一个“白虎年”出现。那是中共建国后的第二年,根本谈不上“四方各自起烽烟”,三四两句亦不准确。放宽一点,只看虎年,不论天干的颜色,那么,民国四年便是甲寅,是年欧洲大战起,可以说是“起烽烟”了,可是三四两句却仍无着落。民国六年,辫帅张勋复辟,旋即失败。那可以解释第四句,而第三句亦可以解释为溥仪在清宫仍旧称帝,而民国则南北分立,是为“九州三分”,可具“白虎年”却毫无着落。有人从一九三八戊寅年算起,那是抗日战争的第二年,七年后抗战胜利,这勉强算对了,然则是否当时国府在重庆、汪精卫在南京、溥仪在满州,便称之为“九州又见三分定”呢?依王亭之看,大概也只好勉强采取后面两种说法的一种。王亭之本人则倾向于最后一说。[Page]

  第十一首说──“红鸡啼后鬼生悲,宝位纷争半壁休。幸有金鳌能载主,旗分八面下秦州。”由前一首诗的体例忽然改变,而且即于事后亦要猜谜,可以猜想造作谶诗的人,应该即作于宣统以后,民国初年。──然而据冯公夏先生说,他十四五岁便已见过这组谶诗。冯公如今已九十四岁,那么,大概八十年前谶诗便已流行于坊间,是则谶诗的制作至迟也不能迟过民国四年。而冯公亦很肯定,谶诗绝不会迟到抗日战争后才出现。所以造谶诗的人,预言水平其实绝不低。像这一首,“红鸡”应该是乙酉,天干的颜色虽不对,可以视为故弄玄虚。是年为西元一九四五年,亦即日本投降那一年。日本投降后,国共纷争,各拥半壁江山,那就是诗的第二句。诗的第三句,站在国民党的立场来说,退到台湾,台湾便即是“金鳌”。以鳌比喻为岛,亦不算牵强。至于第四句则指“八路军”,此即所谓“旗分八面”也。秦州指陕西,应解释为延安。八路军先收复延安,然后才展开全面大战。诗的末句盖即指此。所以这组谶诗,虽有伪托之嫌,却仍应重视。

顶一下
(1)
33.3%
踩一下
(2)
66.7%
------分隔线----------------------------
------分隔线----------------------------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