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不论采取哪一种立场,人们都必须承认,儒家学者企图将《易经》中有关对立面的思想与孔子本人的学说结合在一起。其中,那位把儒家学说抬高到后来占据国家意识形态地位的哲学家董仲舒,进行了实现这一结合的工作。董仲舒把儒学与后来逐渐被称为儒家“阴阳学派”的学说联系起来,通过儒学强调和谐和稳定的框架对《易经》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作出了解释。董仲舒指出,自然界存在着对立面,但由各种卦所代表的对立力量是互补的,而不是矛盾的,它们一起构成了统一的整体。既然实现和谐和稳定是儒家追求的目标,那么,阴和阳这两种对立力量就应当为人类所驾驭,以便实现和谐和稳定。董仲舒直率地把阴阳理论糅合进儒学的框架内,对儒学的和谐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对立概念都进行了微妙而又重要的修正:现在,和谐被看成是人类努力奋斗所要达到的一种目标,而不再仅仅是世界的一种自然本性。由于把和谐当作有道德的人类活动的结果,董仲舒及其门徒为这种看法留下了余地:即,如果顺其自然的话,这个世界自然而然会充满冲突,而且,按照儒学家所规定的价值标准,这个世界也是邪恶的。这样一来,尽管儒家学说开始承认冲突不可避免,但它还没有走得这么远,以至接纳冲突会产生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张,接受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冲突的观点。*
* 李约瑟通过研究朱熹和宋代新儒学,讨论了科学与中国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朱熹的哲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有机论哲学,因而,宋代新儒家学说粗看起来,已达到了类似于怀特海的地步;但是并没有经过与牛顿、伽利略相对应的阶段。这样,它们只体现与战国时期道家和墨家思想家相类似的情形。据说,道家与墨家早于黑格尔而具有了辩证逻辑的萌芽,然而,它们却没有经过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的逻辑阶段。”见Science and Civiliza-tion,4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