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自然对立观抗衡中获得优势的第二种思想是在牛顿的运动定律中正式形成的,但它在牛顿时代之前就一直广为流传,认为物体在自然状态下是静止不动的;运动是其他运动着的物体推动所致。从物理学领域过渡到社会领域,这种假设构成了欧美思想中盛行的一种观点的基础。这种观点把社会看成是自然存在于平衡和静止状态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对立、运动和变化之中。依照这种观点,社会冲突和变化的存在必定是被引起的,是需要说明的,因为,这种冲突和变化是对常规和自然状态的偏离。而对赫拉克利特和古代中国与他相类似的思想家来说,对立和变化是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既定状态,被引起的和需要说明的应当是平衡和静止的存在。
毛泽东始终把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看成是事物自然的、既定的状态。他在1958年写道:“不平衡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从不平衡到平衡,又从平衡到不平衡,循环不已,永远如此,但是每一循环都进到高的一级。不平衡是经常的,绝对的;而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14]对相反的观点,即把平衡看成是自然的、既定状态的观点,毛泽东(援引恩格斯和列宁的话)称之为:“形而上学。”[15]
由于自己的经历和中国文化的熏陶,毛泽东接触并吸收了这样一种思想,即自然界和社会领域内在地充满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我们已经看到,这是一种在道家和儒家两种传统中都得到充分阐述的观点。尽管如此,毛泽东仍然反对这些思想学派强调对立力量互补性的观点。他也反对从这种互补性观念中导出的结论,即这种对立导致的变化在性质上必然是循环的或连续的。他从对马克思的研究中找到了取代那些观点的思想,即构成自然和社会固有对立面的本质特征的,是冲突,而不是互补,由这种对立所引起的变化必定是前进性的,而不是循环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