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经网 - 轻松学习周易从此开始!

国际易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易学应用 > 易与科学 >

易经中谈冲突的客观性(6)

时间:2006-06-27 01:46来源: 作者:[美]约翰·布莱恩·斯塔尔 点击:
这里,我们看到,传统中国两个主要的哲学流派都认识到了对立面及其变化的关系的问题。儒学在汉代成为社会和政治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它们运用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强化互补性的方式,解决了阴阳学说中对立面的冲

  这里,我们看到,传统中国两个主要的哲学流派都认识到了对立面及其变化的关系的问题。儒学在汉代成为社会和政治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它们运用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强化互补性的方式,解决了阴阳学说中对立面的冲突或互补关系之间存在的模棱两可的问题。当儒学变成既为现存政治秩序提供解释又为之辩护的国家意识形态或教义时,这种倾向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然而,儒学在政治领域里上升到统治地位,并没有使道家的思想受到削弱。事实上,道家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自然界中对立力量之间的关系究竟应当被理解为冲突还是互补这一问题相对笼统含混的回答,它在人类面对自然界的相互对立时所提倡的“无为”态度,此后仍然繁盛不衰。恰如儒学与国家管理职能联系在一起一样,道学也逐渐与其他的一般说来较为个人化的生活领域联系在一起。而且,许多早于这些得到系统阐述的哲学流派而存在的民间宗教活动,也与这两种学说联系起来,其结果是使这两种学说所依据的观点大众化(常常是以一种杂交的形式出现)。[Page]

  因此,儒学和道学,以及它们在各自体系中吸收、融合对方观点所形成的关于对立和变化的思想,能够作为虽然发生重大嬗变但依然可行的哲学探索方式,一直完好地保存到19世纪及19世纪后。这些思想也以相同的方式作为虽发生过重大嬗变但仍然可行的道德和伦理原则及宗教活动的根源,在民间文化中保存下来。相比之下,西方思想则缺乏这种重视作为自然界既定状态的对立的连续性。

  在赫拉克利特和他的同时代人之后,以之为基础的西方思想发展的两种观点否定了那种以对立力量相互作用为基础的自然观所依据的假设。第一种是亚里士多德的同一性概念,这一概念是逻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第二种是牛顿的运动概念,它不仅是物理学,而且是当代许多社会思想的基础。同一性的概念是亚里士多德把其作为他逻辑理论的一个根本要素提出的,它要求同一对象不能同时具有或表现出相反的性质或特征。按照这一命题,说这个对象要么是X,要么是非X,这才是合逻辑的。它不能同时是这二者。这显然与寻找自然界和社会各个方面内在冲突的赫拉克利特的有关观点相冲突。赫拉克利特认为,每一事物必须同时既是X又是非X。在西方逻辑学发展中流传甚广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不是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分隔线----------------------------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