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周文王演易与孔子集大成
近古周文王囚芰里,演周易,更改八卦卦序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据易道以明人事。“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易•革卦》)。箕子传《洪范》於武王,太卜三易并用,道统赖以传承。文武之政,礼乐并兴,鸢飞鱼跃,道被飞潜,故孔子说:“吾从周”。
春秋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周道衰微,道统濒於中绝。孔子惧天将丧斯文,道统失传,孜孜仡仡,旁搜远绍,纂六经,作易传,穷源竟委,阐幽显微,知天知人,行敦不倦,易道赖以传承,道统赖以延续。孟子说:“孔子,圣之时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圣人应运而生,集华夏五千年古文化大成,继绝嗣前,道统慧命不断。
易经是一部表述宇宙时空推栘与万物生化过程的古籍,义蕴闳深,非轻易可以索解。孔子晚年究易,作十翼,彰显易经三才一贯的宇宙论哲学意义,这是孔子传承道统的一项丰功伟绩。
三、易经的哲学义蕴
易经所蕴涵的宇宙至道与至德,宇宙的体与用,范围天地,由成万物,道济天下,非通才博识,难窥堂奥。《系辞》有一段记载伏羲作易的文字,其中“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二句,可说是理解全易的关键语。神明之德,指阴阳日月的德用:万物之情,指万象随宇宙阴阳二气消息而生长收藏。这两句话表明历与易的关系,却往往为後代所忽略,以致障碍了对易经的理解。中国古历共分两类六种。其中天文历为太阳历、太阴历与阴阳台历:化生历为星历(十天千)、地历(十二地支)与宇宙阴阳二气配合的千支运气历(甲历)。伏羲根据天文历数与化生气数画八卦、作甲历,才达到通神明类万物的目的。这就清楚表明:历数与气数,既是作易的依据,也是解易的基础。近古以来,易学变得支离,见仁见智,无法贯通,显然与历易关系被割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