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经网 - 轻松学习周易从此开始!

国际易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周易学术 > 易理探讨 >

“形而上之道”说(6)(2)

时间:2005-03-01 21:22来源: 作者:郭彧 点击:
在有关宇宙论、天地生成论的“道大”方面,似乎没有必要分论“道家”与“儒家”。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代以后有关哲学方面的宇宙论,就是大自然的自组织运动论。荀子、董仲舒等并不是“道家”,然而他们的言论中亦透

  在有关宇宙论、天地生成论的“道大”方面,似乎没有必要分论“道家”与“儒家”。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代以后有关哲学方面的宇宙论,就是大自然的自组织运动论。荀子、董仲舒等并不是“道家”,然而他们的言论中亦透露着老庄的学说。汉后魏晋乃至唐宋,学者们依然是把老子说与孔子说并称,并无什么门户之见。王弼、韩康伯注《周易》及孔颖答为之“正义”,就是一例。

  《周易正义》的“道法自然”思想,很是明显。疏“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曰:“谓自然而生,故乾得自然而为男,坤得自然而为女。……乾坤和合,皆无为自然养物之始也,是自然成物之终也。”“道大”而生天地,有天地而后方有“天之道”与“地之道”,“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乃为“道”之根本法则,此则为“自然而生”说之本源。注“神无方而易无体”曰:“方、体者,皆系于形器者也,神则阴阳不测,易则唯变所适,不可以一方、一体明。”疏曰:“作《易》者因自然之神以垂教……凡处所形质非是虚无,皆系著于器物……神者则阴阳不测者,既幽微不可测,则何有处所?”有形者可测,无形者不可测,“神”法自然,为“形而上之道”的“神态”,当然是“自然之神”。注“一阴一阳之谓道”曰:“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可见矣。……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疏曰:“一谓无也,无阴无阳乃谓之道。一得为无者,无是虚无,虚无是大虚不可分别,唯一而已,故以一为元也。若其有境,则彼此相形有二,有不得为一,故在阴之时而不见为阴之功,在阳之时而不见为阳之力,自然而有阴阳,自然无所营为,此则道之谓也。……以数言之谓之一;以体言之谓之无;以物得开通谓之道;以微妙不测谓之神;以应机变化谓之易。”原来“有物混成”之“物”有这许多称谓,可以“数”言,可以“体”言,可以“物得开通”言,可以“微妙”言;可以“应机变化”言,“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此说似乎只能从老庄学问中找到答案。时至唐代,孔子的后代以归纳法“总而言之”,把“虚无”这一概念的外延归纳到了一处。“形而上”就是“虚无”,“虚无”本于自然,称之曰道、无、一、神、易,亦是自然而然。注“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曰:“夫变化之道,不为而自然,故知变化者则知神之所为。”“虚无”以“应机变化”言则为易,以“微妙”言则为神,之其为“易”者,自然亦知其为“神”。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曰:“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上,形在道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这一疏解亦透露出《老子》“朴散为器”说的本义。今人有谓《易传》出于“儒家”,亦有人谓《易传》出于“道家”。愚见,这都是后人的见解,并不合于当时的历史情况。中国古代的宇宙论就是自组织运动论,为共同之真理,本无什么门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分隔线----------------------------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