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经网 - 轻松学习周易从此开始!

国际易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周易学术 > 易理探讨 >

道统与易经(7)(2)

时间:2005-03-13 22:11来源: 作者: 点击:
4.《大学》是一篇培养国家高级人才的指导文献,开宗明义就对领导者提出三个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即《中庸》所说“修道之谓敦”。明明德也就是上文“尊德性”的明诚工夫。

  4.《大学》是一篇培养国家高级人才的指导文献,开宗明义就对领导者提出三个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即《中庸》所说“修道之谓敦”。明明德也就是上文“尊德性”的明诚工夫。敦之使明白天地阴阳日月神明之德,就叫做明明德,也叫做“克明德” (《书•康诰》),或叫“顾诺天之明命”(《书•太甲》),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天命”,或《系辞》所说的“神明之德”。总之,要“明明德”,就必须学易明道,明白天文与人文、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明与不明,敦与无敦,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亲民”即与百姓打成一片,同忧患,同好恶。亲民要求统治者有“絮炬之道”,做出榜样,以软化民,使之作新民,改过迁善,日新其德。亲民即爱民如子。你把百姓当作主人,百姓就会把你当作“父母官”,宫民一体。要亲民就必须知天知人,知人性,知道生命的本源是“天命”,生命是一种宇宙现象。
  “止於至善”即是“惟民所止”,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源於人性两重性的中庸至德作为最高行事准则。不知天,不知人,必定倒行逆施,为害国家社会。人类社会的是非善恶不易界定,如果达到“至善”,善与不善,皆爱之以德,便臻圣境。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中庸至德会使一切争议失去意义,所以老子说:“圣人在天下,歙歙然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明明德”是。亲民”与“止於至善”的前提,“止於至善。是“明明德”与“亲民”的结果。这也即是至德凝於至道,内圣与外王并臻。
  5.《大学》继三个纲领之後,又提出了修道务本的八个项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目是指自己的德性修养,以外格物诱,内致灵知,达到心正意诚的圣境,其核心是“格物”。朱熹释格物为“即几天下之物”,把内圣道心修学,歪曲为向外即物求知,大错。後四目是指处世行事的层次:由自身、家庭、到国家天下,逐步向外推展,关键是“修身”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分隔线----------------------------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