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两次是用道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的,却获得了两次盛世,这就是“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文景之治”我们可能很熟悉,影片《汉武大帝》里有所描述。当时窦太后把儒生辕固生投到了猪圈里面,想让野猪杀死他,结果是猪被他杀了,这看出当时儒道两家斗争是很激烈的。
另外一个是“贞观之治”。唐初受当时“士族”门阀制度的影响,想从李姓当中找一个最有名的人,以提高自己的门阀,他们找到了老子。因此,在唐朝开始的时候,虽然儒释道三教并用,但道家的思想是排在第一位的。当时,也是与民休养生息,取得了好的政治效果。
第二、有无相生
老子不是只讲“无”,他也讲“有”,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好理解,万物、人类都属于“有”的范畴。但是“有生于无”就不好理解。 [Page]
我们看看老子讲的。他是这样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譬如说房子。如果房子是一个实体,你们能在礼堂里听我讲吗?当然不能,所以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又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用泥巴做一个杯子,中间必须是空的,如果中间是实的,那就没有用,不能装水。还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车轱辘中间必须是空的,它才能转动,所以说“有无相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道德经》,“道”就是“无”,是形而上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德”呢?如果就具体的行为来说,它就是“有”。你待人接物,就是一个具体的事件,是你生活的一种“样式”。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经》的“道”是讲“无”,“德”是讲“有”,这就构成了道德经。反过来,就像马王堆帛书里面那样,“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是说它对形而下的人们的道德行为更加重视,所以讲“失道而后德”、“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书当中,在讲“无”的时候,并没有忽视“有”,所以“有”、“无”相反而相成,两个是互补的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