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点穴
人是从“穴”里生出来的。而死则被视作新一轮的生。既然如此,那么,作为寄宿之地的墓室,自然也应当叫做“穴”了。事实上,“点穴”不仅是相地四部曲的尾声,同时也是它的高潮。风水文化的象征意义在这里表达得最为集中,也最为准确无误。
在《博山篇》中,黄妙应曾含蓄地用“圈”来代指女性外阴部,认为:
天下道理,阴阳无行,不离一“圈”。这一“圈”者,生死之窍。天地之间,有小的“圈”,有大的“圈”,认得此“圈”,处处皆“圈”。偈曰:白玉团团一个“圈”,乾旋坤转任自然。谁知“圈”内百般趣,便是人间行地仙。
这一“圈”,天地“圈”:圆不圆,方不方,扁不扁,长不长,短不短,阔不阔,尖不尖,秃不秃,在人意会,似有似无,自然“圈”也。阴阳此立,五行此出。“圈”内微凹,似水非水;“圈”外微起,似砂非砂。
经过如此一番欲掩又露的描述,黄妙应反问读者:“善知识,知之乎,不知之乎?”大意是说,我如此大费周折,明示暗点,绕了这么多个弯,不,应是这么多个“圈”,你们难道还不明白我的意思!
相比之下,孟浩就没有那么含蓄了,在《雪心赋正解》卷之二中,他径直画出了两幅颇似女阴的穴型图。如果我们将二图与生理学教科书中的有关图例做一对比,就不难发现,两类“穴”图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和对应性,具体解析如下:
化生脑——为主山之前的山麓隆起,它“自圆顶隐隐而下,复起微突”。其原型为女阴之阴阜。
八字水——因龙穴位于有化生脑的主山正前方,因此,两水落到主山后,就应当向沿山坡向穴之两边分流,故称之为“分水”,又因其形状恰似“八字“,故名“八字水”。分水(八字)有三:位于穴后最近的水路为“第一分水”,即“小八字”,其原型为小阴唇与大阴唇之间的皮肤皱沟;靠近主山至龙虎所交的水路为“第二分水”,即“中八字”,其原型为大阴唇与大腿间的皮肤皱沟;离穴最远的叫“第三分水”即大八字,由于它位于主山之后,龙虎(象征大腿)之外,故与人体无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