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经网 - 轻松学习周易从此开始!

国际易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易学新闻 > 综合报道 >

黄帝陵与风水(7)

时间:2006-04-03 19:40来源: 作者:王西京 点击:
中国的文字,聚形、音、义于一身,集美、神、韵于一体,是一个时期社会文明活动的缩影。它可把当时人们的思想理念、生活图景及文化嬗变的情形如实地记载下来,从而成为一种多信息媒体的客观存在,并把这种丰富的文

  中国的文字,聚形、音、义于一身,集美、神、韵于一体,是一个时期社会文明活动的缩影。它可把当时人们的思想理念、生活图景及文化嬗变的情形如实地记载下来,从而成为一种多信息媒体的客观存在,并把这种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代一代地、毫无瑕疵地向下传递。这样,中华文明的存在,实际上就是以文字为载体的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永存,民族永存;文化恒昌,民族恒昌。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才会真正懂得黄帝及其史官仓颉造字对中华民族生存上的决定意义。
  汉文字是地面上的文物。稍加思索考证,许多古文化焦点问题就会一目了然。
  仅以“黄”字而言,黄,既是个象形字,又是个会意字;既能指事,又可转注,具有中国汉字的所有体征与功能。黄字在开初时,写作“中”,是个象形字。它摹临的是桥山一带的地形概貌。“入”为桥山主脉与东南走向支脉的符号化;“口”为山顶平坦开阔之处,即黄帝教民稼穑的公田;“人”为通向山顶的羊肠小道,分别在山的两侧。推想起来,当是黄帝与其史官仓颉在欲渐远结绳而治、肇启文字制作的时候,首先在印台山上对桥山一带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静观默察,然后凝神结想,在意象觉里合成了开天辟地的警世文字“”。(“”,又是“中央的复合体,后被分开而用。)[Page]
  中华文化史从甲骨形态渐进到钟鼎形态的时候,远古先哲们对黄帝的教民稼穑于公田(成命百物)与其大同世界思想(明民共财)进行了实际研究,便在金文大篆上把他们的总结形象而概括地表现了出来“”。口——田——由,其上加“廿”与“八”成共,不仅是字体的美学演化,而且是龙人思想的哲学进化。至秦隶时,这种倾向就更明显了。“
  ”已逼真地描摹出“山形如桥”(陕西通志·陵墓)且丘峰突出的地貌;“由”,是公田与小路的象形与结合,“八”为桥山开阔地下的两条支脉或环山的沮水与漆水。显而易见,“黄”是轩辕大公思想和文明农耕的综合体现。
顶一下
(3)
60%
踩一下
(2)
40%
------分隔线----------------------------
------分隔线----------------------------
热点内容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