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这种“保合太和”的生态和谐美诉求,对于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多种价值观念受到无情压制的今日地球人来说,无疑是非常具有启示性的。在今天,“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正在遭受到空前的威胁。被誉为‘物种宝库’的热带雨林正以每年20万km2的速度锐减,天然草场以每年10万km2的速度荒漠化,人类活动对生境的破坏包括自然生境的退化、消失和破碎化现象是当前生物多样性大规模丧失的主要原因……在地球上的生命发展史中,物种的灭绝时间和形成速度是大致相等的。可是,目前灭绝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无可争辩的是,生物多样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丧失。近100年来,地球上已有150种鸟类、近百种兽类和80多种两栖类动物灭绝。一个物种一旦灭绝,就永远消失,再也不会重现。”[8](P90)虽然地球上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并不全是人类反生态观念和实践行为的结果,但人类过分的自爱和贪欲破坏了自然生态和环境平衡,破坏了世界的和平和安宁,破坏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从《周易》“保合太和”观念中汲取生态美的合理内核,从人类自我中心转向生态整体,把狭隘自我融入他人、融入社群、融入不同种族、融入不同文明、融入自然界所有生命物种之中。因为只有多元共生、协同进化的和谐美,才是真正的生态美。
“曲成万物”:参赞化育的生态创造美
在人类居住的这个瑰丽地球生物圈中,生命与环境是在宏观生态同微观生态的相互交织、相互促进中共同进化的,这种共同进化促成了真核细胞和生物的性征及异养性的产生,从而促进了复杂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的出现,并最终产生出了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人类(调控者)四极结构的地球生态系统。如果说在生命早期阶段遵循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进化规律的话,那么自从有意识的生命——人类产生以来,生命物种的进化过程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为此时的地球生态不再只是一味地适应环境,由自然选择的“筛子”来决定取舍的结果,生命的进化过程同时也变成了一首创造的欢歌,充满了人类参赞化育的生态创造情怀。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名山大川中的古刹寺院到江河驿道旁的楼塔亭阁,从偏僻乡村的风水地望到繁华城市的园林景观,从古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到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从人类栖居的地球家园到茫茫无际的宇宙太空,到处都可以感觉到人类参与生态建构的崇高智慧和创造伟力。可以说,如果没有人类的创造活动,地球可能还处在一片蛮荒的自然生态之中,到处是洪水泛滥和森林大火,人们痛苦地遭受着毒蛇猛兽的侵害,就像《淮南子·览冥训》中所描绘的那样,“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欔老弱。”在这种生存景况下,当然也就谈不上存在什么生态美了。从这一意义上来讲,人类参赞化育的创造之功真可谓善莫大焉!当然,这种生态创造应该是既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的,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