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乎此,则我们生活的世界将变得更加诗意盎然,我们被欲望煎熬得疲惫的身心将变得更加和谐与健康,中国哲人程颢《秋日偶成》中所畅想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生态存在美境界也将化为生活现实,因为“天人合一”这一“东方生态智慧”不仅能矫正西方机械论充满征服感的意识和思维,使世界从人与自然分离的生态危机中获得拯救的希望,而且它还能够通过物我关联的生命共感方式,培养人们的生态美情趣,让人生以生态整体主义情怀去超越个体的利害得失而达到与世界的本真融合,从而享受着天地之大美的熏陶。
“生稚养终”:生命周期的生态节律美
“生态美作为对人的生命过程的展示和体验,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同一。当人把审美的目光转向自身的生态过程,也可以从时间的流转中获得一种人与自然交融的生命体验。”[1](P143)生命在新陈代谢中不断获得新生,又在文化创造中不断丰富它的意义蕴涵。因此,生态美作为生命的动态过程,时刻跳跃着生命的搏击和律动,呈现出宇宙间节律感应的生态节律美特征。因为节律贯穿于一切生命活动的全过程,正如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中所指出的那样,“甚至人类的一些最原始的身体反应也得要适应于这些节奏。婴儿的啼哭,成人的欢笑都是有节奏的。在情绪紧张和激动的情况下,人就容易做出一些节奏比较简单、倾向于条件反射的动作,如小孩高兴时的跳跃动作,大人愤怒时用手敲击桌子的动作。”[6](P23)可以说,整个生命和生态系统的内在机能都是由节律维持的,人的内在节律与宇宙的外在节律是契合一致的,没有生命周期的节律就不会有生命,更没有所谓生态美。
《周易》从六十四卦卦序的排列,到每一卦各爻爻辞的推衍都渗透了写作者对宇宙万物生命周期节律的顺应和把握。《说卦传》写道:“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挈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这段话的意思是讲《周易》各卦排列的根据,其中妄解的成分虽然不少,但应该说基本上还是符合作《周易》者的初衷的。它将生物生长状态归纳为的四个阶段:即出生(生)——壮大(旺)——成熟(衰)——归藏(死)。这反映了植物一年中的生态周期节律。《序卦传》进一步指出:“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从《说卦传》到《序卦传》,反映了古代人从植物到人类,再扩大到万事万物,对其生态周期节律性的体悟。人的一生是个周期,各种事物也有各自的周期,而且是分阶段的。屯卦象征初生,又指事物的开始萌生。事物初生必然蒙昧幼小,所以接着是象征蒙稚的蒙卦,蒙表示蒙昧,就是事物幼稚的意思。事物幼稚不可不加以养育,所以接着是象征“需待”的需卦,需,含有需待饮食的道理。……泰,是安泰享通的意思。事物不可能终久通泰,所以接着是象征“否闭”的否卦。……事物的发展不可能穷尽,所以最后以象征事物没完没了的未济卦作为《周易》六十四卦的终了。《周易》通过反映人类及生物的“生—稚—养—终”过程,扩大到反映事物从产生、发展到终结,然后又重启新一轮生命演化周期的律动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生命周期节律感应的生态观,其中不乏生态美的内核。例如金景芳先生在解读《周易·升·象传》之“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的涵义时就满含诗意地写道:“木生于地中,由幼小细嫩之芽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是一个日积月累,从容积渐的过程。其间不可躁,不可逆,不可助长,宜顺理而进,以时而行。”[7](P326)[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