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经网 - 轻松学习周易从此开始!

国际易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易学应用 > 易与科学 >

《周易》生态美意蕴解读(2)

时间:2006-08-05 02:58来源: 作者:彭松乔 点击:
就此而言,《周易》中“生生不息”的观念正体现了中国古代哲人由自然生态中新陈代谢、持续流动的原始美生发出对永恒不息的生命之美的生态感悟。《周易·系辞上》说:“生生之谓易”,《系辞下》又说:“天地之大德

  就此而言,《周易》中“生生不息”的观念正体现了中国古代哲人由自然生态中新陈代谢、持续流动的原始美生发出对永恒不息的生命之美的生态感悟。《周易·系辞上》说:“生生之谓易”,《系辞下》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在《周易》看来,维护生命、保全生命,使生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人们应该遵循的最高道德准则,是天地间最大的美德,它与日月同辉,与宇宙同流。问题在于,我们怎样理解这两句经常被人引用之话的本意呢?它是否真的就如我们所解读的这样?在我看来,这里所谓“易”,显然不是指《易》书,而是喻指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的那个“易”理。那么,这个“易”理究竟是什么呢?可以说“易”就是“生生”。我们知道,“易”是讲阴阳的,阴阳并不神秘,阴阳就是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就是一分为二。“易”讲阴阳,但阴阳并不就是“易”,阴阳“生生”才是“易”。阴阳“生生”,即阳生阴,阴生阳,阳又生阴,阴又生阳,生生无穷,无有止息,这才是“易”的原始含义。此外,“生”在这里也有转换的意思,“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同样是“生生”的内容,易卦也就是这样由阴阳生生而形成的。易是自然界的摹本,是阴阳两仪生生不息的过程,自然界也是阴阳生生不息,相互变化而不断产生新的事物和新的生命的过程。从现代生态学观点来看,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必然要通过同化和异化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从而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交替更新。由于生物的生存、活动依赖于非生物客观条件,所以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在一定条件的空间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也叫自然生态。生态系统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这就是“生生之谓易”。所以《系辞下》进一步指出:“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里讲的正是生态系统协调运动的辩证过程。在生态系统中,每一部分都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从而取得生态平衡,一旦生态平衡被打破,就变成“穷”,这时生态系统内可通过自组织方式起协调补偿作用,就是“穷则变”。生态系统通过自我协调或人为协调,达到“变则通”,即物质的循环与能量转化再次达到恰当的平衡状态。于是,生态又重归平衡,可以有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这就是“通则久”。“通则久”不是说由穷变通之后,平衡状态就会永远持续下去,以使事物长久。事实上,“通”到一定时候,又会出现“穷”。“通则久”是说,每次出现穷,都能变而通,事物的生命得以长久。如果穷而不变,死亡将会来临。但是某一事物的死亡,则意味着另一事物的新生。这种生命形成以后,必将一代一代的繁衍、发展,并且在繁衍、发展过程中,一些物种灭绝了,一些物种又产生了;一种生态平衡被打破了,又会出现新的生态平衡,这就是《周易》所倡导的“生生不息”的生态生命美,是《易》作者由持续流动的自然生态中参悟出来的。[Page]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分隔线----------------------------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