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经网 - 轻松学习周易从此开始!

国际易经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易学应用 > 易与科学 >

《周易》生态美意蕴解读(11)

时间:2006-08-05 02:58来源: 作者:彭松乔 点击:
对此,《周易》作了非常精彩的阐述,《周易·系辞上》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在《周易》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创造和顺应相结合的关系。一方面人为了更好地生活就必须改造自然,使

  对此,《周易》作了非常精彩的阐述,《周易·系辞上》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在《周易》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创造和顺应相结合的关系。一方面人为了更好地生活就必须改造自然,使之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创造又是有限度的,它要顺应自然界自身发展的规律,绝不能逆天而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包括天地的变化正好恰如其分,千方百计地成全万物而无所遗漏的天人相互协调的理想境界。《周易·系辞上》又说:“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在这里,《周易》进一步阐发了人类在生态创造过程中参赞化育的展开过程。认为世间万物都存在着“道”和“器”两个方面,形质以上是道,形质以下是器。就《周易》而言,卦爻阴阳是有形迹的,是器;阴阳迭用,变动不居,一会儿是阴,一会儿是阳,阴阳不断地变化,就是道。“圣人”应因循并制约易之道应用到地球生态进化过程中来,当自然生态渐次进行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辅之以人为的裁定,使之完成质变,事物发生质变之后,继续推动它使之朝着既符合自然规律与又有利于人类的方向了无凝滞地发展,并把这种变通的道理应用到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事上来,这就是事业。《周易》这里所谓的“圣人”,在今天看来不就是一个懂得生态规律又能造福于人类的古代“生态智者”形象吗?《周易》所秉持的这种“载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和顺应相结合的观点,无疑是中国古代哲人非常了不起的生态感悟。[Page]
  反观人类今日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所犯下的种种错误,我们难道不感到无地自容吗?!当我们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把自然界作为征服和盘剥的对象,使得作为人的外部身体的自然界逐渐变成了与人格格不入的异化自然的时候,我们考虑到它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没有?当我们在“拉动消费”这一响亮的经济口号鼓动下,驱赶着大批牛羊过度啃啮草原植被,拿着掘金的钻头肆无忌惮地攫取山地中“无尽宝藏”的时候,我们可曾想到过它将带来的生态严重退化后果没有?当我们用飞机喷洒着不可降解的农药维系着农业和林业的“高产”水平,用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手段培植着非自然的植物和动物以达到“超高产”“反季节”经济目的时,我们有谁顾忌过“非典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猖狂肆虐没有?由此观之,《周易》所蕴涵的“曲成万物”式生态创造美情怀,对于我们今天矫正错误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正确发挥人的参赞化育作用,按照生态规律改造和利用自然界,恢复和繁荣自然的生态美,“使自然生态美通过人类的创造性参与实现它固有的全部潜力,使生命居住的地球发出天堂般美丽、福乐的光辉。”[5](P268)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分隔线----------------------------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