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者为天,为天球也。
“玄之又玄”者为天外有天也。这便谓之“众妙之门”。其实,从“老子”立论来看,玄者,可谓之天,为神妙之门。亦可为雌,为“玄牝”,称谓“谷神”。如:[Page]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六
章)于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玄”为天,是有限的宇宙(天球),“玄之又玄”者是指无限的宇宙,为宏观世界,为无。而“玄牝”亦可认为是微宇宙,为微观世界。微之无限亦无也。因此,又说: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有者有限,看得见,物器也。无者无限,看不见,虚妙也。依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老子”虚无思想的真意,和“道法自然”的哲学精髓。
《老子》与《易传》主论的思想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一个取名于“道”,强调了气;一个取名于“易”,强调了光。事实上,《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与《易传》的“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皆是以光、气为基础的哲学论说。
道既然是物质,是光,是气。所以《老子》则言之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第二十一章)”。对此,根据《老子》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物象至大至广,物精至微,至虚,至实,在变化万千的物质世界里,只有从它的“名”中去了解,去认识它的开始及其情状,才能知道大德的内容,才能找到其中的统一之处,这就是“道”。故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既是物,其“名”不废,其数可纪。于是,我们可以先从“有”中得其数,再追其始,以知其“无”,那幺大道则可纪也。如: